
營口大石橋市建一鎮黃丫口村以前是貧困村,早年間,村里的貧困戶平日里連口豆腐都不舍得吃,沒錢看病買藥更是家里最大的愁事。
遼漁集團成為黃丫口村的對口扶貧單位后,為村經濟發展規劃藍圖,投入大量資金幫助村里發展特色產業。
黃丫口村村民掘到了“第一桶金”。產業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貧困戶也從村里的扶貧產業收益中分紅。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在產業基地的勞動,實現了“從伸手要到自己造”的轉變,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生活得更有尊嚴了”。
黃丫口村到底是如何實現這樣的轉變的?讓我們跟隨遼漁集團派駐黃丫口村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張仁平的“駐村手記”,一同回顧這段充滿艱辛又讓人振奮的歷程吧。
2019年1月 “回娘家”為村里建產業基地籌資金
這個叫黃丫口的小山村有490多戶村民,其中貧困戶有146個。青壯年基本都在外打工,留在村子里的都是老年人或身患疾病的人。
正式進村工作前,我就聽集團派駐該村的第一批同事說過,剛開始時,村里的貧困戶連口豆腐都不舍得吃,看病買藥錢更是家里的頭等難事。
遼漁集團第一階段的幫扶工作為黃丫口村脫貧找到了方向,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作為集團派到這里的第二批干部,要做的就是繼續帶領全村走好脫貧致富之路。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了解到許多村民掌握著種植食用菌技術,個別村民也從事小規模的種植,同時市場需求量也不小。村里之所以沒有通過菌類種植走向富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資金不足;二是組織不夠,形成不了規模。
于是我開始著手從兩個突出矛盾入手,一一解決問題。首先是資金,這方面真是特別感謝我的“娘家人”遼漁集團,為了幫扶黃丫口村脫貧致富,遼漁集團投入大量資金在村里建設高標準菌類種植大棚以及購買加工設備等,并形成了產業扶貧基地。
大棚建成了,基礎設施有了,誰來大棚里種植食用菌呢?
一開始,村民都沒有積極性來產業基地干活。招工那幾天可把我愁壞了。我們挨家挨戶地去動員,幫人家干家務活拉近關系,再嘮嘮家常。
慢慢地,我們才從村民口中了解到,他們不愿意來基地主要是對這個新事物缺乏了解和信心,有顧慮。
摸清村民們的心理后,我和幾名工作人員決定,開著車每天接送村民到基地來上工,我對村民說:“就當是閑暇時出來兜兜風,不想干也沒事,覺得能干就賺點零花錢?!?/span>
首批來“嘗鮮”的村民嘗到了甜頭,活兒不難,賺得也不少,就這樣,村民們口碑相傳,更多的人來基地干活了?,F在老百姓都主動來找活,想多賺點兒。忙的時候,有村民干一天活就能賺到將近200元。
2019年1月 為保護村集體利益義務完成13.5萬菌棒倒棒
2019年是暖春,春節期間育菌大棚里菌棒就開始發酵,必須抓緊時間進行倒棒。但正趕上春節期間,村里找不到足夠的人手來干活,于是,我和村書記研究后決定,由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及中心戶長共12人義務完成這13.5萬菌棒的倒棒工作。為了搶時間趕進度,中午大家就在大棚內泡一碗方便面,吃完后接著干。
就這樣,足足用了3天時間總算完成了這次的倒棒工作。
有人知道這事后問我為什么這么拼,我說:“我是來帶著大家脫貧致富的,當然要盡職盡責,不能讓村里的產業受到一點損失?!?/span>
但經歷了這次的事后,也讓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雖然現在村民們來產業基地干活賺錢的熱情很高,但真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今年春節期間突然需要大量人手倒棒,可大伙都在忙著過年、串門,用工短缺問題就會影響到正常生產。所以,必須想點辦法,來解決類似的問題。
2019年12月 利潤實現翻番今年還將擴大規模
香菇收獲的季節是最讓大伙興奮和喜悅的。香菇剛“開傘”的時候是品質最好的,得趕緊摘下來拿去賣,要是晚摘那么幾個小時,“傘”就長開裂了,賣不上好價錢。那些日子,早上5點多,我就和村民們到大棚里采摘,雖然每天都忙到后半夜,但收獲的喜悅讓我們不覺得累。
總體算下來,今年的銷售額超過180萬,其中純利潤是20余萬,是上一年的兩倍。這也堅定了大伙發展菌類種植產業的信心,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產業發展態勢總體向好。
銷售額明顯增加主要得益于全產業鏈生產加工系統的完善,2019年,冷庫和烘干車間正式運行,為香菇的保存和深加工提供了條件,這也讓產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升。
今年底,村里通過菌類種植產業收入自籌資金又建了20棟大棚,產業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對于今年出現的人工階段性短缺影響產品生產的問題,我們也想好了對策,實行以貧困戶為主的大棚生產承包制,主要承包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讓貧困戶增收,也讓用工管理更加有效。當然,在技術指導和采購、銷售、保存、加工等環節上,產業基地會統一安排協調,保障村民的最大利益。
2020年,村里還計劃建設一個集暖棚采摘、兒童樂園等為一體的農家樂,實現食用菌種植產業和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同步發展,推動黃丫口3A級景區進一步升級,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黃丫口村觀光旅游。
將來,我們產業扶貧基地將進行滾動式發展,產業發展帶來的效益將惠及黃丫口村全體村民,以此帶動全村的貧困戶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村里老鄉說:書記跑市場比價忙到半夜
自從村里有了食用菌產業基地,班顯柱大爺就又覺得生活有了奔頭,人也越來越精神了。
作為第一書記,張仁平最關注的還是村里的貧困戶,他們大多是年紀大或有病在身的,重活干不動,張仁平就專門給他們安排相對不那么累的活干。
“我們打心底里希望能憑自己勞動賺錢,早點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現在村里有了產業基地,這讓我們離實現愿望更近了?!卑啻鬆斦f。
從食用菌的生產、采摘到銷售,每一個環節張仁平都參與其中,為的就是把扶貧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
讓班大爺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香菇銷售的時候,張書記親自跟車跑市場,為了讓香菇能賣上好價錢,他跑了好幾個市場比價,經常忙到深夜。這樣辛苦就是為了幫村民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張仁平不光想著產業發展的事,老百姓個人家的事他也時刻關注,并記掛在心里。時間長了,村民們都感受到,這位外來的書記心里裝的都是大伙,是真正來為老百姓干實事的。
所以,現在村民們誰有啥心里話都愿意跟張書記嘮嘮,有難事也想著找張書記幫忙。張書記要是有啥工作設想和計劃,村民們也都樂意跟著張書記一起干。
“跟著張書記干,咱的生活肯定越來越富裕!”村民們這樣說。
(遼沈晚報記者 徐月姣)
黃丫口村脫貧攻堅大事記
2016年3月,遼漁集團組建駐村工作隊對接進駐黃丫口村,經過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確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穩定脫貧目標的工作思路。
2017年5月,遼漁集團在黃丫口村投入的首批80米長的30棟高標準菌類種植大棚建成,當年收獲優質木耳3000余斤。
2018年,菌類種植銷售額達到155萬左右,純利潤達到十余萬元。
2019年,菌類種植銷售額達180余萬,純利潤達到29萬元,是前一年的二倍。產業發展態勢向好。當年完成貧困戶分紅4.97萬元。
2019年,產業基地的冷庫建成并運行,存儲量為100噸左右。
2019年,產業基地的烘干車間建成并正式運行,讓采摘下來的新鮮香菇能夠更好地保存起來,同時也增加了香菇產品的附加值。從2019年銷售情況來看,其中有一半是干菇。
2019年末,村里通過菌類種植產業收入自籌資金又建了20棟大棚,目前產業基地的大棚達到了70棟。
2020年初,黃丫口村實行以貧困戶為主的大棚生產承包制,有效解決勞動力階段性短缺問題,也實現了老百姓利益最大化。目前,產業基地共有食用菌大棚69棟,900平菌棒加工車間1間、240平烘干車間1間和冷庫1座,初步形成了從菌棒培育、食用菌種植到儲藏加工一套完整產業鏈條。截至目前,基地已實現銷售收入337萬元,利潤46萬元。
2020年,冷庫和烘干車間計劃擴大規模,進一步增加菌類產品附加值。